图一 唐墓壁画中幞头袍服男装侍女
1.段简璧墓壁画男装侍女 2.新城长公主墓壁画男装侍女 3.李爽墓壁画男装侍女 4.燕妃墓壁画男装侍女 5.阿史那忠墓壁画男装侍女
初唐,男子袍服在既有基础上增加装饰,其上加褾、襈,袍下加襕。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卷二四载:“(太宗时)中书令马周上议:《礼》无服衫之文,三代之制有深衣,请加襕、袖、褾、襈,为士人之服。……诏从之。”同卷又载太尉长孙无忌之议:“服袍者下加襕。”袍服加褾、襈是指在男子袍服的领、袖及衣襟边缘处加锦边,袍下加襕则是在袍服下摆处加横襕,西安南里村韦泂墓壁画男子像,其领、褾、襈皆以锦制作。
据考证,这种以锦饰边的风格源自中亚,今乌兹别克斯坦萨撒马尔罕北部的阿弗拉西阿卜(Afrasiab)古城址,考古发现的7世纪中后期粟特壁画,其中有类似的胡服。因此,袍服加锦边,乃是唐人对粟特服饰的借鉴。裳用横幅谓之襕,乃效法古制“上衣下裳”之意,袍下加襕也并非唐人首创,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载:“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。
”宋代史绳祖《学斋占毕》卷二“饮食衣服今皆变古”条曰:“后魏胡服,便于鞍马,遂施裙于衣,为横襕而缀于下,谓之襕。”可见,北周始创襕袍,隋后因袭之,潼关税村隋墓东西墓道所绘出行仪仗图的仪卫武勇皆身着加襕之袍,因此唐初的襕袍乃是继承旧有服制而已。
男服服制的这种变化,也反映在男装女子的服饰上,仅在唐代壁画中,就有数量众多身着褾襈袍及襕袍的男装侍女。例如乾封二年(667年)韦贵妃墓前甬道西壁南间壁画男装侍女,着橘黄窄袖袍、袍下摆处加襕(图二:1)。开元二十五(737年)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,着领阔袖袍、袍下亦加襕(图二:5)。薛儆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(图二:2、3)袍服领、袖处加饰锦边,装饰效果鲜明,乾封至开元年间男装侍女所着皆与此相类。
相对而言,着襕袍的侍女却屈指可数,目前仅见韦贵妃墓壁画侍女及贞顺皇后石椁线刻侍女身着襕袍。而与此相象相反,唐代男性则多着襕袍,唐墓壁画有数量众多的仪卫或宦者身着襕袍,着褾襈袍者反而数量不多。这种现象或可说明男装侍女并非一味模仿男性穿着,而是有选择地穿着符合女性审美眼光的男式服装。
图二 幞头袍服男装侍女
1.韦贵妃墓壁画男装侍女 2、3.薛儆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 4、5.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 6、7、8.李宪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
男装女子也会模仿男子更加随意的穿着,科头露紒,仅束陌额。如永徽二年(651年)段简璧墓第五天井东壁小龛南壁画侍女束红带花陌额,着淡绿色袍,腰挂袋囊,红绿相间条纹裤,足穿绣鞋(图三:1)。
龙朔三年(663年)新城长公主墓第四过洞西壁壁画侍女,着淡黄长袍、条纹裤,额际缠花陌额(图三:2)。乾封二年(667年)韦贵妃墓墓室南壁后甬道口西侧壁画侍女,束白色陌额,着紫袍黑靴(图三:3)。光宅元年(684年)安元寿墓壁画侍女,长袍黑靴,头束红色陌额(图三:4)。
陌额本是唐代军中及仪卫装束,主要为标识身份,故色彩醒目鲜明。《新唐书·娄师德传》载:上元初娄师德奉命招募勇士讨伐吐蕃,“乃自奋,戴红抹额来应诏。”章怀、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仪卫所系抹额,颜色各有差别,陌额缠束在黑色幞头之外,以较宽幅的布帛向后将额头裹住,又从脑后绕上额顶扎成结(图三:6)。
众侍女皆科头露紒,无有幞头,直接将陌额缠于额间,与章怀、懿德墓壁画仪卫陌额完全不同,却与在洛阳东北郊初唐墓发现的男侍从俑之陌额一致(图三:5)。或许因为军士及仪卫色彩鲜明的陌额主要为标识之用,所以才会缠束在幞头外边,而对于职责主要为听候主人调遣的侍从而言,缠陌额则主要为防止鬓发松散,因此两者才会有所不同。缠陌额的男装侍女虽然发型简单,但是也会在方寸之间加以装饰,新城长公主墓侍女头缠红底白花抹额,便是点睛之笔。
图三 唐代束陌额人物
1.段简璧墓壁画侍女 2.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侍女 3.韦贵妃墓壁画侍女 4.安元寿墓壁画侍女 5.初唐洛阳东北郊墓出土男俑 6.章怀太子墓壁画仪卫
02
男装女子的女性特征
唐代的男装女子,往往会保留部分原先的女性装扮,不但在妆容和发型方面凸现女性特征,即使身着男式袍服,也会混搭部分女装。唐墓壁画中常见男式袍服下穿条纹裤及女式便鞋(线鞋或锦鞋)的男装侍女,如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侍女,黄色袍服下露出条纹裤角,足穿浅色线鞋(图三:2)。
总章元年(668年)李爽墓墓室东壁吹箫侍女,紫袍下着条纹裤及线鞋(图一:3)。燕妃墓(图一:4)、阿史那忠墓壁画男装侍女(图一:5)、薛儆墓石椁线刻男装侍女(图二:3)皆身着男式窄袖袍服,袍下着条纹裤及线鞋或锦鞋。这类装扮也是男装侍女最常见的形象,在业已发现的考古资料中占绝大多数。
条纹裤是唐代宫廷女子惯常穿着的下裳,长乐公主墓出土的裙装女骑俑,裙角下即露出一截条纹裤,传世唐阎立本《帝王步辇图》,抬起御辇的众宫女,为了行步之便,特意在腰腹之间束带以提高裙摆,露出一截红白条纹裤角(图四)。以上裙装宫女,皆于裙内着条纹裤,显系女装无疑。
图四(传)唐阎立本《步辇图》肩负步辇的宫女
线鞋也是唐代女子惯常穿着的轻便鞋履,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载:“武德来,妇人著履,规制亦重,又有线靴。开元来,妇人例著线鞋,取轻妙便于事。”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M128曾出土唐代麻线鞋,鞋长28.5厘米、宽8厘米,以粗麻线织成厚底,细麻线编织鞋面,上面缝缀鞋带(图五)。这种鞋样与唐墓壁画中侍女所着如出一辙。男装侍女穿着条纹裤和线鞋,其实正是采用了“混搭”的穿衣法,在穿着男装的同时仍保留部分女装。
图五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M128出土麻线鞋
除服装外,男装女子在化妆及装饰等其他方面也颇费思量。唐初,身着男装的侍女所表现出的女性特点尚不甚显著,基本妆容清淡、衣饰朴素,而早期的研究者甚至会因其服饰而误判人物性别。但经过高宗、武后时期的演变,女性特点越来越明显,盛唐时期,这一趋势达到鼎盛,男装侍女不但浓妆艳抹,发型衣饰也繁花似锦,将女子的艳丽表现得淋漓尽致,亦是表现盛唐风貌的奇景。
在发型上,男装女子仍保留女式发髻,如咸亨三年(672年)燕妃墓甬道东壁红袍侍女,脑后梳角状发髻(图六:1);咸亨四年(673年)房陵公主墓紫袍侍女,发顶梳丫髻(图六:2);光宅元年(684年)安元寿墓出土三彩男装女俑,发顶梳圆髻(图六:3);阿斯塔那72TAM187出土唐代绢画两侍女,其一梳双髻,垂于双颊,其二梳高髻,髻插花饰(图六4、5);开元九年(721)薛儆石椁线刻侍女头盘高髻,髻束发带(图六:6);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侍女,头梳双角状发髻(图六:7)。以上男装侍女发髻各异,既有少女之丫髻、双髻,也有翠钿珠饰之高髻,都是唐代流行的女子发式,尽管身着男服,倒也不失其美。
图六 梳髻男装侍女
1.燕妃墓壁画侍女 2.房陵公主墓壁画侍女 3.安元寿墓出土三彩侍女俑 4、5.阿斯塔那72TAM187出土绢画侍女 6.薛儆墓石椁线刻侍女 7.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侍女
男装梳髻侍女,最常见的一种发型是被称为“反绾髻”的发式(也有研究者称其为“双心髻”),正常女装侍女也常梳这种发型。这种发式是将头发归拢至顶,再分为两股,相互纠结盘绕成交叉状的双髻,形成所谓“反绾头髻盘旋风”的样式。契苾明墓(图七:1、2)、章怀太子墓(图七:3)、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侍女(图七:4、5)以及韦泂墓石椁线刻侍女(图七:6、7、8),均作着男服、梳反绾髻装扮。
图七 梳反绾髻的胡服男装侍女
1、2.契苾明墓石椁线刻侍女 3.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侍女 4、5.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侍女 6、7、8.韦泂墓出土石椁线刻侍女
在妆容上,盛唐时期的男装侍女多浓妆艳抹,描眉点黛、敷粉施朱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表现得最为直观。除此以外,在妆饰的细节方面也体现出女性的细密心思。前文所见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李宪墓石椁线刻幞头袍服侍女,其中一持扇侍女,额间点缀一圆形花靥,另一叉手侍女,妆容与前者相似,惟额中点花状妆靥,幞头上还另插一枚花饰(图二:6、7);此外,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贞顺皇后石椁线刻幞头襕袍持笛侍女,额间亦点一圆形花靥(图二:5),相比于浓妆盛饰,细节处的点缀似乎更加清秀不俗。
在衣纹上,袍服靿靴的男装侍女,袍服虽无纹饰但大多色彩鲜明,以朱、紫最为常见。此外,也有袍服上饰花纹者,如前文所见安元寿墓出土三彩女俑(图六:3)、阿斯塔那72TAM187出土绢画高髻侍女,所着袍服皆遍饰团花(图六:5)。贞顺皇后石椁线刻侍女袍服则饰阔叶牡丹花,望之异常醒目(图二:4)。持笛侍女其靿靴也带牡丹花纹,一改以往所见男装侍女多着皂靴之形象(图二:5),这在目前的考古材料中也不多见,或许代表了盛唐时的大内“宫样”。
03
胡风影响下的女效男装现象
唐人好胡风,男装侍女也常以新潮的“胡样”登场,身着胡服、头戴各式胡帽。胡帽一般使用锦缎制作,帽身高耸、帽顶略呈尖状,其上装饰或繁花锦饰、或嵌宝镶珠、或附加毛皮滚边,样式大都能从考古资料中找到实例。
例如麟德元年(664年)柳凯墓出女俑,头戴白色弧顶前后卷沿帽,前沿翻卷呈三角形,身着红色圆领窄袖胡服(图八:1)。长安三年(703年)张礼臣墓出土绢画侍女,头戴无沿护耳高顶锦帽(图八:2)。神龙二年(706年)章怀太子石椁线刻侍女,胡服胡帽装扮,锦帽饰联珠纹(图八:3)。景龙三年(709年)安菩墓出土彩绘女俑,身着翻领窄袖胡服,头戴无沿圆顶胡帽,帽饰忍冬纹(图八:4)。
开元二年(714年)杨谏臣墓出土彩绘胡服女俑,头戴卷沿高帽,沿作三瓣状,上绘花纹(图八:5)。开元六年(718年)韦顼墓石刻胡装侍女,头戴无沿尖顶胡帽,沈从文先生认为此乃“浑脱金锦帽”(图八:6)。
图八 胡服胡帽侍女
1.柳凯墓(664年)出土女俑 2.张礼臣墓(703年)出土绢画侍女 3.章怀太子墓(706年)石椁线刻侍女 4.安菩墓(709年)出土彩绘女俑 5.杨谏臣(714年)墓出土彩绘女俑 6.韦顼墓(718年)石椁线刻侍女
需要说明的是,唐人所谓“胡人”,在广义上指西北地区所有的外番人,而狭义的胡人则主要是操伊朗语的波斯人、粟特人以及西域人。更狭义的“胡人”则专指粟特人,因为粟特人在西域、中亚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中人数最多,与唐人密切往来的胡人也绝大多数为粟特人。因此,文献中所谓“胡服”,实则为粟特人的服装。
敦煌吐鲁番出土4-7世纪的衣物疏中,常有称作“尖”的名物条目。如《前秦建元二十年(384年)缺名随葬衣物疏》载:“绀綪尖一枚。”《北凉真兴七年(425年)宋泮妻隗仪容随葬衣物疏》载:“故钳(绀)尖一枚,故白尖一枚。”《北凉缘禾六年(437年)翟万随葬衣物疏》载:“故帛尖一枚、故綪尖一枚。”《高昌义和四年(617年)六月缺名随葬衣物疏》载:“紫罗尖一。”所谓“尖”,即一种尖顶的胡帽,其形或许与上文安菩墓出土女俑及韦顼墓线刻侍女所戴之胡帽类似。
胡装女子身着的服饰其实也属于男装范畴。尽管唐代胡姬服饰形象因为缺乏直观的考古材料,无从对比,但Finna J. Kidd 女士对撒马尔罕粟特服饰进行的相关研究,认为粟特女子常身着圆领窄袖、长及脚踝的衣袍,外罩长披风。唐代胡装女子的服饰与之大不相同,反而与唐代男性胡俑的装扮大致相类。只不过,女子穿戴的胡服胡帽显然经过改良,更趋向女性的审美特点,在颜色与装饰方面较之男性更加鲜明绚丽、花团锦簇。
胡服的流行或许也与唐代宫廷盛行柘枝舞和胡旋舞不无关系。唐人诗歌中多有相关描述,白居易《柘枝姬》描写跳柘枝舞的舞姬装扮,曰:“带垂钿胯花腰重,帽转金铃(一作钿)雪面回。”即头戴装饰金铃的胡帽。另有《柘枝词》曰:“绣帽珠稠缀,香衫袖窄裁。”此缀珠之绣帽,应该与前章怀太子石椁线刻侍女之胡帽相类。刘言史《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》曰:“织成蕃帽虚顶尖,细氍胡衫双袖小。”李端《胡腾儿》(一作歌)则曰:“扬眉动目踏花毡,红汗交流珠帽编。”描述胡旋舞者的装扮,以华丽的“织成”锦制成的尖顶胡帽,同样点缀珠饰。
以上诸文士之诗文均作于中晚唐,其时,历经安史之乱的浩劫,人们对于胡服胡帽的热忱已经大为收敛,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载:“士女衣胡服,其后安禄山反,当时以为服妖之应。”战乱的沉痛打击,使得人们对“胡”产生抵触情绪,这种心态在其对胡服的取舍方面,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。安史之乱之前,宫廷中任尚司典掌之职的宫女在履行职责时均可穿着胡装,唐代皇室贵族墓葬中出现大量手持包裹、如意、团扇、胡瓶等物件、穿戴胡服胡帽的女子即可为证。而在此之后,唐代宫廷中胡服侍女已属罕见,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穿着,譬如宫廷舞者只有在表演胡舞时方穿戴胡装。
幞头袍服男装侍女
04
唐代女着男装原因分析
唐代女子穿着男装的现象说明,女效男装已不单是个人特例,更上升至社会现象。这一风潮源自宫廷,之后自上而下传至民间,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载:“开元初,从驾宫人骑马者,皆着胡帽,靓妆露面,无复障蔽。士庶之家,又相仿效,帷帽之制,绝不行用。俄又露髻驰骋,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,而尊卑内外,斯一贯矣。”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载:(中宗后)“宫人从驾,皆胡帽乘马,海内效之。”前文所述,唐初宫廷中的“裹头内人”,已开唐代女着男装之先例,时至盛唐,尤其是安史之乱前,这一现象臻于鼎盛。
总结唐代女着男装风潮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三点:
其一,唐代勇于进取的精神构成时代大背景。
唐代的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能事,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。唐人进取精神无论是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还是对于女性的约束,在历代王朝中都是积极且宽和的。在这种时代风貌下,各种域外事物大量输入,致使唐人大有胡气。同时,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较为宽和,女子之所以能够靓装露面、骑马出行,无疑是宽松的社会环境使然。
其二,唐初大量胡人入唐为直接原因。
唐人热衷胡服与唐初大量胡人入唐有直接关系,当时长安、洛阳、敦煌、吐鲁番等地是胡人聚居地,同时也是重要的考古发现地。这些远道而来的异域胡人(主要是指伊朗系统的粟特人)载歌载舞进入大唐社会,他们的衣冠配饰也迅速成为唐代男女效仿的对象。
其三,唐人特殊的审美眼光是最现实的原因。
唐代女效男装,曾被视为是女子地位提高的表现,但这种观点近年受到质疑。尽管唐代社会对女子较为宽容,而政坛上也出现过一段女子执政的红妆时代,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本人就曾“紫衫、玉带、皂罗折上巾,具纷砺七事,歌舞于帝前。”但若将女效男装拔高到挑战世俗男权的程度,则显然与史实不符。唐代女效男装,从考古资料上看,无论是壁画中的男装女子还是男装女俑,均出自唐代高等级墓葬,她们大率面目柔顺恭谨,或敛手袖中、或捧物执事,表明她们属于侍女之类,身份上隶属于达官显贵。
男装侍女最初出现在唐初的宫廷中,作为皇亲国戚的侍女仆役,其着装应该是为了满足主人的审美眼光,而非出自个人好恶。至于盛唐时期士庶之家的女效男装,也是上行下效的结果。胡服女子的出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,唐代贵族好胡风,因此侍女也应主人的喜好身着异域胡装。即使如太平公主般尊贵的女子身着男装,也是不过是“上可兼下”的区区个例。所以,女效男装不足以视为挑战世俗男权现象。
05
余论
安史之乱以后,华夷之别骤增,胡服被视为“服妖”,包括胡装女子在内的男装女子均难觅踪影。《唐语林》载武宗王才人曾着男装,这已是难得一见的稀罕事。后世王朝宫廷中虽也有男装袍服的宫女,如金代服侍后妃、名为“假厮儿”的男装侍女,以及明代宫中的“冠服宫女”,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社会影响,显然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。
(文章来源: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》2018年第01期)
由唐至宋,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,贵族社会走向平民化,新旧两个世界在此交汇。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“黄金时代”,那么这个“黄金时代”或许就是唐朝。唐帝国疆域辽阔,唐人的世界观包容洒脱,女性空前解放,唐诗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DNA。近年来,日本文化被许多国人所热衷,追根溯源,其真正的精神养料也是来自唐朝。
盛唐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?唐人曾经创造出怎样灿烂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?那时的中国人如何生活? 想更全面的了解盛唐,就通过三联中读选取的关于唐朝10个有代表性的话题,邀请了11位权威学者、专家,希望通过十条不同的路径“穿越”到唐朝,为你揭开一个“黄金时代”的面纱。
这次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推出的精品大课
“我们为什么爱唐朝——黄金时代的10个侧面”
联合荣新江、辛德勇、韩昇、张大春等 11 位
来自北大、人大、复旦等顶尖高校的明星教授、文学大咖
为你解密一个真正的盛唐
很多资深学者都是第一次尝试音频课,能邀请到他们出山,并非易事。从确定主讲人名单,到最终成功邀请,足足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。
他们将带你从10个维度感受唐朝的风貌:全球视野、帝王与政治、女性、对日交流、西域交流、佛教、书画、乐舞、唐诗、城市建筑。700分钟,为你还原文学、影视剧背后真实的历史,重构大家对于"黄金时代的中国"的认识。
音频分为11章
共32+节课,共长达700分钟
| 领读人 |
著名演员
赵文瑄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邀请到了曾在《大明宫词》中饰演张易之、薛绍的著名演员赵文瑄,由他领读《我们为什么爱唐朝》课程。
在他的领读下,文化大咖们将从不同层面揭开唐朝的面纱,带领我们走进那个黄金时代。
1
| 总序 |
世界主义的唐帝国
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
荣新江
▶课程分为2节:
① 为什么唐文化有千年不衰的生命力?
② 长安城汇聚了多少物质和精神财富?
盛唐为何能吸引到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,创造出最丰富多彩的文化?
著名的唐史学者、中外关系史专家荣新江,在专栏的总序部分, 将带你站在全球视野总览唐帝国,从物质和精神财富两方面重新审视那个伟大的时代。
2
| 帝王与政治|
盛世之源:先进的唐代政治制度
中国人民大学教授,电视剧《贞观之治》编剧
孟宪实
① 唐朝皇帝的权力到底有多大?
② 魏徵这些谏官怎么有那么多意见?
③ 唐廷的决策系统怎样开会做决定?
盛世的基础是治国理政。唐玄宗时的历史学家吴兢写了一本《贞观政要》,希望皇帝继承唐太宗的执政经验和智慧。“贞观之治”不仅奠定了唐朝强盛的根基,也堪称古代东亚世界的治理楷模。
本讲课程将带你了解唐朝的皇帝与政治制度。唐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有多先进?主讲人 孟宪实将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,生动地为你讲述。
3
| 女性|
环肥燕瘦:美得张扬的唐代女性
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
于赓哲
① 长安女子的精致日常是怎样的?
② 史上最温情的“离婚协议书”长什么样?
③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?
整个封建社会时期,女性地位一直远低于男性,但在唐朝,女性地位相对较高,她们受教育,不裹脚,穿胡服,骑骏马,离婚、再婚的现象并不罕见,参与朝政的女性也比比皆是。
在本讲课程,风趣幽默的主讲人于赓哲将从唐代女性的时尚、婚姻观、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着手,分析她们的政治与经济地位,以及社会风气、政治动荡对唐朝女性地位的影响。
4
|对日交流 |
一衣带水:唐朝中日文化交流
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
韩昇
① 最有名的日本留学生是谁?
② 唐朝佛教是如何传到日本的?
③ 为何中国人总能在日本找到熟悉的“故乡感”?
隋唐时期,为了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,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,规模之大,少则二百人,多则五六百人。
本讲课程,主讲人韩昇将讲述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,带你了解唐文明如何在建筑、语言、文学、茶道、服饰等方面影响日本文化的基因至今。
5
| 西域交流|
熔西铸唐:唐朝与西域的关系和文化交流
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
葛承雍
① 为何唐朝会成为“世界性”的国家?
② 唐玄宗有一段来自西域的“跨国婚姻"?
③ 唐朝究竟有哪些胡化现象?
唐的繁盛与对异族人以及异质文化开明包容的态度不无关系,那个时期,西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织成一曲如梦如幻的乐曲。不过,就算是这样的朝代,也有生杀予夺、动荡凋亡······
本讲课程,你将知道唐朝与西域“相爱相杀”的始末。主讲人葛承雍将带你沿着丝绸之路,看清那个国际化帝国的样貌,了解汉文明与西域文明的碰撞、交融。
6
| 唐诗 |
诗书风流:书写时代的唐朝诗人
当代诗人,散文和随笔作家
西川
① 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是什么?
② 李白和杜甫的朋友圈是什么样?
③ 为什么李白不是典型的长安诗人?
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,以伟大的文人和卓越的诗文著称。唐人写诗有什么秘密技巧?他们如何把写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?
本讲课程,著名的现代诗人西川将带你读古诗,走进千年前唐诗的写作“现场”,你将不再拘泥于教科书式的解析,重新学习唐诗的读法。
7
| 音乐|
歌舞盛唐:千年前的东方交响乐
学者、《古乐之美》作家
苏泓月
① 霓裳羽衣曲中飘出了怎样的盛唐气象?
② “音乐皇帝”唐玄宗培养出多少梨园弟子?
③ 唐代哪种宫廷乐器最流行?
唐朝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,涌现出李龟年等著名音乐人,以及《霓裳羽衣曲》等音乐佳作,但很可惜,我们无法聆听到唐朝的音乐,看到贵妃曼妙的舞姿。
所幸的是,流传至今的古诗词,人物画、壁画等文物可以引领我们对大唐乐舞产生无限遐思。本讲课程,你会在主讲人苏泓月的讲解中,体会大唐音乐的繁盛,聆听盛世的回音。
8
| 佛教 |
盛世梵音:佛教与大唐气象
北京大学哲学(宗教学系)教授
李四龙
① 玄奘是如何成为最有名的中国和尚的?
② 肉身千年不腐的六祖禅师是谁?
③ 龙门石窟的著名大佛竟以武则天为原型?
本讲课程,主讲人李四龙将从三个人物——法相宗的创始者玄奘、将禅宗发扬光大的六祖禅师惠能,一生推崇佛教的女皇武则天入手,带你回顾佛教在唐朝的蓬勃发展。
9
| 书画|
千年遗韵:唐朝书画艺术的传世魅力
著名艺术史学者
尹吉男
① 为何唐朝的皇帝书法那么棒?
② 为什么唐朝的人物画那么传神?
③ 唐朝的壁画如何体现出大唐盛世?
唐代是古代书画艺术的鼎盛时期。唐太宗、唐玄宗都精于书法,张旭、怀素、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书法家开创了新的境界,唐代的绘画也异彩纷呈,如阎立本的历史人物画,吴道子的“吴带当风”……
在本讲内容中,主讲人尹吉男将结合个人的书画鉴赏经验来介绍唐朝书画,从书画家的笔墨中看到大唐盛世的真实模样。
10
| 城市建筑|
大唐帝都: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
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
辛德勇
① 世界大帝都兴起的基础是什么?
② 为何杨家人建起李家的城?
③ 唐朝长安城在隋朝旧都基础上有哪些发展与变化?
本讲课程,主讲人辛德勇将从隋朝大兴城讲起,讲述唐长安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,让你“身临其境”感受那个时代最繁华的都市景象。
11
| 结语 |
盛世咏唱的现实风貌
华语畅销小说家
张大春
① 标准官话的制定怎样造就了唐代的文体?
② 开元初年的一场通货紧缩带来了什么连锁反应?
③ 道士身份如何成为李白步入仕途的敲门砖?
昔日的长安早已不再,逝去的盛唐面目模糊,只有诗人的咏唱在风中流传。
如今,我们如何通过这些字句,在脑海中重现他们笔下的时空?
课程最后,著名作家张大春将用小说家和说书人的口吻,为你描绘盛世咏唱的现实风貌,剥开唐代文化成就背后深层的政治与经济原因,进而触摸到盛世的脉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